生活
阳雀坡风景区(阳雀坡家训对后代意义)
2024-05-23 13:01   生活

作者:孙克 姜庆华

第一章 一脚踏入古清朝

一村名扬大中华

阳雀坡,顾名思义,因山窝山坡上的阳雀成群而得名。阳雀叫,春天到。阳雀是美丽、欢乐、希望、幸福的代名词。

“阳雀起舞众人迷,株木逢春百花艳。”这是一位龙潭土秀才对阳雀坡的写实。这株木有两层含义,一是阳雀坡株木多,而且有许多千百年的古株木。二是阳雀坡原来就是株木村,阳雀坡被评为中国文化古村落和湖南历史文化名村之后,株木村更名为阳雀坡村。阳雀坡,好一个阳光大方、大吉大利的名字。坡上,山峦叠翠,雄浑壮阔,满目新绿。坡下,古色民宅,田园风光,浑然一体。令人神往,叹为观止。

阳雀坡,是抗日名镇溆浦县龙潭镇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山村。中国著名作家,湖南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邓宏顺先生,定义阳雀坡为“一脚踏进清朝”。湖南旅游首席策划大师、湖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建永教授说:湖南的古村很多,象阳雀坡这样的古村很少,阳雀坡肯定可以名扬中国。“中国农民歌王”,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壮贵在《龙潭》一歌里这样唱道:“抗日名镇,荡气回肠,山背梯田,瑶池景象。阳雀坡上,田园风光。美如图画,美在心房”。香港歌星张明敏在这里放声歌唱,《我的中国心》,《我的阳雀坡》。

阳雀坡的六个古院皆为清一色的清朝古建筑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经过王姓子孙几代人的不断扩建,由当初的一栋木屋逐步演变成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古村落,布局巧妙,错落有致,匠心独运,功能齐全,古色古香,古韵浓郁。经历两百多年风雨,古墙青瓦,古门天井,画壁飞檐,依然保存完好。难得一见的是,古村落至今依然保存有清代的水车、花轿、雕花床、琴凳、石磨、风车、油灯、钱锉、纺车、八仙桌、太师椅、组合茶盘等历史文物与草把龙灯、哭嫁婚俗、传统美食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《消费主张》栏目专题报道了在阳雀坡制作的“腊八菜”、“老字号”葛面和龙潭茶菜、龙潭“姜氏广公糍粑”等美食。《湖南日报》新闻媒体《新湖南》多次专题报道阳雀坡,阳雀坡成了湖南卫视,湖南经视的新宠儿。文人墨客不仅赞美阳雀坡美景,更被这里的美食所吸引。叹曰:“广公糍粑甲天下”,“腊八佳肴实难寻”,“龙潭茶菜美入骨”。中国著名诗人凌翼吃了阳雀坡葛面后吟道:“龙潭葛面吃上瘾,恰似美酒难离分。五脏六腑齐开窍,满脸红光抖精神”。湘菜的标准制定者之一、营养大师任子红来到龙潭,对龙潭的十道美食一一作了点评,并推荐作为湖南三所厨师学校教学的样本与范例。

中华五千年,古今两神农,都与雪峰山,都与溆浦龙潭,有着深厚的渊源。四十多年前,当代神农袁隆平就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选择在龙潭合田黄茅园一带,二十一世纪初,袁隆平团队连续11年在龙潭横板桥开展超级稻实验,多项世界高产记录在龙潭诞生,袁院士老人家一到龙潭就高兴,一讲起禾下乘凉梦就来神,一讲起龙潭抗日就来劲。离阳雀坡两里的地方就是袁院士的超级稻试验田,袁院士亲笔写下“此处长出一顿谷”,溆浦县委县政府在此立下巨石功德碑,袁院士牵挂着龙潭的发展,走遍了龙潭的山山水水,龙潭人的请求,只要能办到的有求必应,袁院士为《文化龙潭》一书题词:“文化龙潭,人杰地灵,抗日名镇,制种故乡”。龙潭人民深深的爱戴着这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,一篮鸡蛋表心意,一曲赞歌表心声,一段花灯表情谊。阳雀坡人民自发设立农耕陈列室与当代神农展览馆。阳雀坡人民说:袁院士是中国形象的代表人物,属于中国,属于全世界,属于他的家乡江西九江,属于雪峰山下的安江,也属于我们溆浦龙潭,属于他老人家到过的我们美丽的阳雀坡。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吃饭不忘袁隆平”是我们阳雀坡人民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。

第二章 一位女神奠基业

一个美梦铸传奇

阳雀坡的古民居之所以久经风雨,保存完好,有一个美丽真实而传奇动人的故事。冯娥,又名莲娥,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,还有美丽的容貌,魔鬼般的身段,迷人的眼睛,更有美好而善良的心灵,坚强的意志,灵巧的双手,是阳雀坡王氏第一代贤祖母,是阳雀坡基业的开创者,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尽孝道、守妇道、遵人道的妇女典范,是一块不倒的儒家道德丰碑。是她为阳雀坡立下族规:“与人为善,取财有道,只许修屋,不许拆房”。王氏族人感念她的品德与功德,将冯娥的“十六字”经奉为信条,人人遵守,发扬光大,方有今天阳雀坡的模样。

公元1754年,即清乾隆19年,龙潭王姓第24代祖王文宗随母冯娥从湾潭迁至阳雀坡。冯娥为何要携儿外迁?肯定事出有因,讲起来让人有些心酸与同情,更让人崇敬与膜拜。冯娥出身书香门第,天生丽质,聪慧好学。3岁能背唐诗,6岁能打算盘,9岁能绣花鞋,13岁私塾毕业,初长成人,16岁棋琴书画样样在行。芳龄十八,嫁入门当户对的湾潭王家,洗衣缝补,烧菜做饭,里里外外,一把好手。孝顺公婆,和睦邻里,又为王家喜添贵子,本来日子和和美美,甜甜蜜蜜。王氏族谱载:“冯孺人以夫为儒士,又素闻古烈女操行,遂矢志终为王氏妇”。对公婆“则畏敬奉承”,对儿子“则教养成立。”

天有不测风云,人生无常难测。冯娥的丈夫王守迪,29岁暴亡,这种打击如五雷轰顶,天崩地裂。她带着未满4岁的儿子王文宗相依为命。有道是:“寡妇门前是非多”。自然有好事者半夜敲门,必然有闲言说她是克夫命相。冯娥不能背叛自己对亡夫生前的诺言:“生为连理枝,死为比翼鸟”。冯娥不能忍受眼下的折磨。一天夜里,月明星稀,万籁俱静,冯娥仰望星汉,感叹红颜薄命。可正是这一夜,她做了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,梦见有一个地方,山环水绕,翠竹成林,风景如画,阳雀四起。梦见这个地方的山顶有一座观音庙,观音菩萨不紧不慢的对她说:“你冯娥心性善良,虽为红颜,命带富贵,黎明桥头有一颗古樟,古樟下面有一宝物,宝物会让你人发千口千千口,粮发万担万万担。过了黎明桥,富贵自然来”。儿子王文宗的哭声打断了她的美梦。起得床来,走进厨房,拿起扁担水桶准备去挑水。一路上,双眼跳个不停,但见旭日初升,曙光在前,心情大好。冯娥心想,难道真的观音送梦就有好兆头。此时此刻,一位白发老头迎面走来,笑容可掬,原来是位算命风水先生。见冯娥貌若天仙、美如芙蓉,硬是要给她看个手相。冯娥见先生面相慈善,便犹犹豫豫将信将疑地伸出纤细的双手,老先生定神仔细一看,叹曰:“一双玉手,你就是转世观音。”冯娥脸色通红,人面桃花。再问冯娥生辰八字,老先生再曰:“我不敢收你的手相钱,观音菩萨面前得讲礼仪。幸会,幸会。”飘然而去。望着老先生的背影,冯娥百感交集,思绪万端。冯娥本不信佛,也不拜菩萨,只听说离湾潭不远的地方有座观音庙,而且很灵验。但今日不同,观音送梦,她决定拜一回观音菩萨。回到家里给儿子弄了点吃的,便带儿子朝着梦见观音的方向寻觅而去,走了两三里,儿子走不动了,她就背了一段又一段,背累了,便在前方一座桥上休息。眼前场景与梦境几乎一模一样,难道美梦真要成真?抬望眼,形如太极,山如虎形,水如蛇状。山顶上果然有一座古老建筑,若隐若现,联想美梦,略有所悟,难道那就是梦中的观音庙。她鼓励儿子一起向山顶走去。少顷,来到山顶,果然是座观音庙。冯娥在观音佛像前跪了又跪,拜了又拜,但求观音菩萨保佑,保佑儿子易养成人,延续香火。因身无分文,准备把出闺成婚时母亲送给她的玉手镯奉献给“进礼箱”。守庙尼姑见状连连劝她免礼。曰:“施主心诚,不在礼重。今日的你,必有难处,免礼免礼”。

下得山来,阳雀不断在叫,委婉动听:布谷,布谷,幸福,幸福。儿子也发出喊声,肚子痛,肚子胀。冯娥在一颗古树下叫儿子蹲下。男童生来好动,一边大便一边用木棍敲打古树下的落叶与青草,打了几下便听到声响。儿子好奇,大呼母亲:娘,快来看,这里有个什么东西。冯娥与儿子一起将落叶与茅草慢慢翻开,奇迹出现:一个罐子,装有金字,仔细一看,还有一块宝玉。冯娥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。她不得不信观音送梦,美梦成真,这真是一罐金子呀,她开始相信苍天有眼,此地乃我救命富贵之地。于是乎,将此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。请来木匠、石匠,半年功夫建了一栋木屋。并将对面那座三根古松铺就的简陋木桥改成风雨桥,方便过往行人。由于桥在东方,黎明的曙光每日从这里升起,故取名“黎明桥”。这就是阳雀坡“开山祖院”和“黎明桥”的来历。

第三章 一战成名决胜地

一院驻扎两将军

阳雀坡古村的二号院,叫“抗战名院”,又叫“红军名院”。建于清朝嘉庆八年,也就是公元1804年。是冯娥的第五代孙王本耀修建的,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。院主王本耀像他的名字一样,农耕为本,光耀门庭。在家能种田,出门会做生意,而且力壮如牛,三百斤的木头扛在肩上能走五里路,是龙潭三里有名的八个“大力士”之一。这位充满梦想的大汉通过30年的经营,置办了80多亩田产,成了当地一名小财主,还培养了一批好子孙,长孙王修奎竟然做了国民党的一名高官,官至少将旅长,而且不贪财色。1935年冬月,20多个戴八角帽的军人在屋檐下留宿。一位留着胡须长官模样的人说: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严格执行。夜深了,不能惊动乡亲。天亮之后再与乡亲们商量能否驻扎在此。后来方知是红军,长官便是后来成为国家副主席的王震,这是后话。王震知悉是王姓人家的院落,便与乡亲们攀家门讲故事,传播革命道理。阳雀坡三名小伙还跟着王震当了红军。阳雀坡前面横板桥那条溪,便叫红军溪,湾潭万寿桥,又叫红军桥。红军长征过龙潭,虽然只有短短的9天,却留下了军民鱼水情的佳话。阳雀坡王姓人为了纪念红军,将红军睡过的床叫“红军床”,将红军喝过的土制杨梅酒叫“红军液”,将 “黎明桥”称着“将军桥”。红军经过龙潭的50多个村庄,三千红军过龙潭,龙潭三百人当红军,长征精神在龙潭人心中铭记。1945年,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“最后一战”雪峰山会战打响,中国战区统帅蒋中正下了死命令:此战重要,关系党国存亡。谁当逃兵,从军长杀起。将总统爱将王耀武率大军直奔雪峰山腹地溆浦龙潭,龙潭成了“最后一战”的主战场与决胜地。日军进入龙潭一万五千余人,国军五倍于日军,形成全包围之势。“雪峰山会战”战线两百多公里,大小战役战斗20多次,以龙潭英雄山争夺战与青山界血战的胜利为“最后一战”胜利的标志。国务院将龙潭列为国家级抗战遗址,实至名归。龙潭遍地是英雄,故事三天说不完。在阳雀坡抗战文化古村,设立龙潭战役陈列馆,起因为纪念抗日名将王耀武。王耀武带着他的队伍来此驻扎,就住在二号院这个小房子里。同时在村里设了三处岗哨,还办了食堂和演兵场。王耀武本是贫寒出生,足智多谋,狡兔三窟,在龙潭就有多处藏身之所,他选择阳雀坡,一为林密隐蔽,不易发现,二为王姓本家,有同宗之亲。王震与王耀武两位将军,虽都是姓王,但主帅不同,信仰不同,命运不同。在解放战争中,王耀武与共产党的常胜将军,雪峰山之子栗裕大将军交手,“活捉王耀武”,那是国民党与王耀武的宿命。

第四章 一签抽得兄弟和

一碗葛面定终身

阳雀坡古村三号院,叫“礼仪古院”。建于清朝道光二年,也就是公元1823年,距今近两百年。冯娥第五代孙王本耀有四个儿子,都已成家立业,成婚生子,儿女成群,二号院已无法容纳了。于是他牵头修建三号院。为让四个儿子心服口服,王本耀用了中国人最原始也最管用的抽签方法。经过抽签,二儿、三儿住二号院,大儿和满崽住三号院。抽签后,王本耀对儿子们说:“树大要分叉,人大要分家。兄弟如手足,分家不分心。兄弟同心,胜于黄金。”四个儿子先后表态:“牢记父亲教导,铭记族规祖训,只为国家尽忠,不使门庭丢脸”。忠孝仁义诚实守信的传统在这里代代传承。十年后,一位杨姓小伙做葛面生意,走村串户,叫卖到阳雀坡,看上了王本耀的孙女,俩人眉来眼去,一见钟情。王本耀要小伙做到两件事,若做到,方可把掌上明珠小孙女许配给他。其一,要杨家小伙当着王姓族人当场展示做葛面的手工技艺,获得族人的认同方可。小伙动作麻利,手艺高强,制作葛面的技艺得到王家族人的拍手称赞。其二,每天必须送一碗葛面,坚持三年,不能间断。这位小伙真的有种,更有耐心,不论春夏秋冬,不论天晴下雨,无怨无悔,持之以恒坚持下来。王家没有失言毁约,一诺千金,终于结成百年之合。王家家长还将葛面钱十倍奉还,作为新郎新娘新婚花烛之礼。岳母娘爱女婿,更痛女儿,怕女儿嫁远了,硬是让女婿在阳雀坡定住下来。不是王家招郎上门,因为王家儿孙满堂。王本耀在孙女新婚大喜之日,慎重其事的宣布:杨家小伙可另立门户。从此以后,杨姓人也成了阳雀坡的主人。

第五章 一家四代同堂住

一门九贤佳话传

阳雀坡古村四号院,叫“延年福院”。虽然在古村排列第四,却比三号院早修五年。落成于清朝嘉庆22年,即公元1818年,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,是冯娥的第五代孙王本渭所建。建院以来,果然福寿双全。王本渭本人活到108岁,四代同堂,其乐融融。赢得“一家四代同堂住,一门九贤佳话传”的美誉。所谓九贤,是指王本渭好善乐施,每年要用三担谷子资助奖励一名孩童读书,且不论男孩女孩,不论本村外村。为阳雀坡助学第一贤。其余的八贤是,王本渭的两个儿子都是乡贤,修路架桥慷慨得很,横板桥就是他俩个儿子和四个吴姓乡绅牵头修建的,公益之举,闻名乡里。王在渭四个孙子全都考取秀才,长孙还得了县里的头名秀才,县令亲临阳雀坡,亲笔写下“书香门第”匾额送给王家。凭着这四号院,阳雀坡在龙潭古镇享有“十大名院”的称号,因为“千年古龙潭是一座历史博物馆”,是湖南省有名的书香之乡,要挤入前十名真的有点难。有道是,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院不在大,因人而名。四号院屋后有个学堂湾,清朝末年办私塾,书声朗朗,周围山里人家皆送其小孩来这里上学。学堂湾背后的山叫做虎形山,那是王氏来到阳雀坡的祖坟山,风景独好,站在山顶,视野开阔,龙潭古镇,尽收眼底。

第六章 一句吉言保平安

一把唢呐闯江湖

阳雀坡五号院,又叫“聋东大院”。院子背后的小地名叫“聋东冲”。这个院子是冯娥第五代的孙王本日兴建,建于道光12年,即公元1833年,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。这里地势较高,风水很好,靠山很牢。据一位有名的风水高人所说:这里阳气十足,太阳神在这里留下吉言:“此地住一晚,一生保平安”。日本打进龙潭,龙潭民众胜利大逃亡。逃得远的去了合田王家山和木溪冲,逃得近的,便在阳雀坡一带,龙潭谌姓、王姓、吴姓三个财主携儿带女在此躲避战火,平安无事,毫发无损。一个美国顾问,本来驻扎在龙潭梓坪院子,本是指挥作战的参谋顾问,因圭洞,梓坪方向战事吃紧,他贪心怕死,来到这个院子躲了好多天,据说后来还从少校升为中校。王本日的儿子体弱,生下来只有三斤,外号就叫“王三斤”。王本日担心“王三斤”难以长大成人,谁知“王三斤”生命力超强,顽强地存活下来,不过长到二十出头也只有三尺多高,奇矮。王本日担心“王三斤”这个儿子不能自立,更不要说可以娶老婆传宗接代了。谁知“王三斤”遗传了王家聪明与勤快的基因密码,鸡叫声、狗叫声、雀叫声一学就会,头脑十分机灵,跟着一位瞎子学拉二胡,琴声悠扬震山岗,后来跟着一名阉猪匠学阉猪,眼明手快,手艺超群,三分钟就能把猪阉好。凭着一把唢呐,凭着鸡叫狗叫雀叫的口技,走巷穿村,成了富翁。而立之年,娶了一位身高超过一米六的强壮少女,还为其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。王本日看到双胞胎孙子降生,喜出望外,在龙潭三里摆了腊八宴“三朝酒”,坐了整整60桌,气场宏大。俗话说,浓缩了的都是精华,在“王三斤”身上得到应验。

第七章 一个半仙开茶园

一举成名誉江南

阳雀坡的六号院,人称“锦绣庭院”。寓前程似锦之意。它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,即公元1861年。为冯娥第六代孙王在周所建。王在周活到70古稀,死了老婆,但他死妻不死心,开始学《易经》,成了半个仙人,还请了一名长工,两名短工,开了一片茶园,生意做到沿海一带及香港、台湾等地。王在周原本的想法是:“把茶冷眼看红尘,借茶静心度春秋”。谁知他把阳雀坡的菜叶生意做红了,口袋里的钱多了起来,眼界也开阔了许多,开始不安分了。他走到结发妻子的坟前烧了三柱香,许了一个愿:老婆老婆,且莫怪我老来花心,我依然将你敬奉神龛,叫儿子将你大名与贤德写入家先。于是乎,娶了二房老婆,这二房老婆只三十出头,不仅美貌,而且贤良,还给其生了个会读书有出息的崽。都说老夫少妻生崽聪明,王在周的这个崽也不例外。读小学,语文课本过目不忘,数学心算比笔算还准还快。到省城考中学,数学得了满分,一举成名,龙潭三里皆称神童。王在周本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,可儿子无心仕途,认为官场险恶,对父亲说:我入仕途,您老年过九旬,这好端端的菜叶生意谁来打理。王在周觉得儿子有理,便鼓励儿子把菜叶生意做强做大。儿子不辱使命,又开了两块新茶园,还请了两名民间菜叶加工艺人,做出了菜叶品牌“阳雀坡绿茶”,又纯又香,十分好喝,堪比“西湖龙井”。在雪峰山下开了多个菜铺,苏州茶商探访雪峰山,看中了“阳雀坡绿茶”,便与其合伙在人间天堂苏州开了个茶铺,招引四方茶客。儿子还娶了一个苏州美女为妻。这正是:一个半仙开茶园,一举成名誉江南。时至今日,“阳雀坡绿茶”依然走俏市场,一位退了休的王副市长告老回乡,回到阳雀坡,奉献余热,带领乡亲们开茶园,采茶制茶,唱着茶歌奔小康。

第八章 一栋古宅学问多

一套民俗话古韵

看古村,得细心观察,多一点欣赏的目光,就会看出名堂,多一份收获。刚才介绍的六个院一律的坐北朝南,一色的建筑风格,南面大门,北面正屋,东边横楼,俗称王楼,西边横屋,中间是一片活动场地,俗称禾场(堂)。这种方位与结构,民间称“风水”,带有几分迷信的色彩。其实,剥去“风水”的外衣,内含几分科学的真谛,这是天人合一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组合。在龙潭,木质建筑的房屋与这阳雀坡的大同小异,但楼上一般不住人。不是主人小气,而是乾隆皇帝不允许。乾隆游历雪峰山,中途遇险,龙潭草药郎中对其有救命之恩。乾隆有旨:“龙潭免秋粮三年,宗祠可雕龙,木屋楼上不住人”。皇帝金口玉言,龙潭的房屋构造按圣旨办理。龙潭有“乾隆井”、 “乾隆亭”、“乾隆屋”、“乾隆树”,自在情理之中。

门外的墙壁上设有祈福门,又叫土地屋。修这小小的土地屋是一种信仰。据传,土地菩萨是很显灵的。只要在土地屋上烧几柱香,就会六畜兴旺,家宅平安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走进大门对面是正屋,正屋一般四扇三间或六扇五间。正中一间为中堂,又叫堂屋,与大门在同一轴上。中堂两边的房间称正房,再两旁,叫五间或偏房。这也是很有讲究的,左边为大,右边为小。父母一般住正房。中堂是祭祖宗、办庆典、训儿孙、待客人的场所,也是观其主人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、文化素养的重要窗口。神龛是必备的,奉先思孝传承祖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。龙潭人特别遵守这一传统美德。

这种大型座具叫琴凳,承重稳固,雕龙刻凤。家有琴凳,是富有的象征。这琴凳号称“天下第一凳,笑迎天下客”。如果客人能在琴凳上坐上一会儿,会带来财运。如果家有太师椅,那是富贵的象征,只有长者与贵客方能享用。中堂里摆的八仙桌,是用来待客与祭祀用的。一户人家能摆八张八仙桌,那是客落旺家的象征。

这里每一座古宅保存着看似寻常的物品,捶衣棒、石水缸、粑锤、粑坎之类的生活用品;水车、纺车、风车乃至犁耙之类的生产工具;石磨一类的简单器械;梳妆匣、洗脸架、美女砚、大理石屏、兰花瓷器、木器茶盘、床与床上用品等;古董器物,都是历史的载体,都隐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,而且与今天一脉相承。就说这种形式的轿子吧,俗称棚轿,是古时“肩舆”的一种,其实就是今天小轿车的祖先。古时没有发动机,只能以人的肩膀抬着走。抗日名将王耀武就是坐着这顶“轿车”来阳雀坡巡查部队的。

龙潭是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是龙灯的故乡,灯类之多、灯艺之高,全国稀有。每年龙潭要在阳雀坡举办腊八节,举办灯会,18种灯类、上百支灯队大比武、大展示、大团结。阳雀坡的草把龙灯就是龙潭18种灯的一种,它是草龙的化身,力量与威严的化身,有灯祖之称。舞者头戴草帽,肩披草裹,腰系草裙,脚穿草鞋,举着草把龙灯,变化着花样,伴着锣鼓声与吆喝声,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盛世的祥和。雪峰山龙灯会落户龙潭阳雀坡,可谓名正言顺,正当其时。

在阳雀坡,你可看到独特的民俗“哭嫁”与初婚女子坐花轿。哭的伤心,坐的高兴。这情景,那这场面,在很多的地方是见不到的。阳雀坡开山先祖冯娥立规,王氏女子出嫁,必先哭嫁,后坐花轿,这是礼仪,更是女子特殊的待遇和尊严。如果女游客能坐上一回这种花轿,据说可以更加端庄秀丽,更有母性威仪。当然很多女子都想坐上一回。管它灵与不灵验,反正是一种享受。

两百多年前,花灯戏传入阳雀坡。传承人为龙潭花灯戏第一代高人王老五和姜老四等人。花灯戏从祁阳传入龙潭,是温水岭脚王姓人将其发扬光大。王老五和姜老四来到阳雀坡,即兴唱了一段“安腔”《阳雀叫,喜来报》,赢得满堂喝彩。以后株木村(阳雀坡村)便有了花灯戏班。戏班唱到洞口、隆回、洪江、安江一带,广受欢迎。两百年后的今天,龙潭花灯戏剧团落户阳雀坡,《乡贤颂》、《龙潭美 龙潭红》、《阳雀坡》、《抗战决胜在龙潭》、《袁隆平在龙潭》、《花灯向着北京唱》等剧目被游人追捧与互动,美国一所大学的校长看得合不拢嘴。中央媒体《经济日报》作了报道,花灯戏在省里总决赛还获了银奖。当代神农袁隆平与许多农业科学家一起观看龙潭花灯戏,频频点头,连连开怀。

第九章 一片田园好风光

一曲颂歌唱未来

阳雀坡古村前是一片美到骨的田园风光。由太极井、泥鳅田、水稻田、黄鳝塘、菜园、莲花园、石板路与黎明桥构成。

这古井为清乾隆年间而掘。名曰:“太极井”,又名“阴阳井”。太极图被称为“中华第一图”,太极拳被称为“中华第一拳”。太极井自然也应称为“中华第一井”。民间对太极学说说得神乎其神。阴阳学说,古典哲学,宇宙学说,五行学说,老子学说,无不与太极相关。一位风水高人看阳雀坡,形似太极图,便有了这太极井。据说常喝这太极井水,还能延年益寿,王姓人将这井水尊为“神水”。

这泥鳅田虽小,四四方方,约莫四十个平方米,但名气却不小,美名远扬。据说屋主人架着菜锅子都可以煮泥鳅。意思是说,家门口泥鳅田泥鳅多,菜锅子的油放好了,再去泥鳅田捞一碗泥鳅也不误事。王本奎能当上少将旅长,就是孩提时在这丘泥鳅田捉到了三斤重的泥鳅王。泥鳅的长相象一条鲤鱼,泥鳅的胡须足有三寸长,泥鳅的头上长出了发亮的花纹。在太极井里放了七天,观者无数。谁也舍不得当美食吃掉,其实还是不敢吃。王本奎将泥鳅王放回了泥鳅田。十年后,官运亨通。这泥鳅王现在还在这泥鳅田里哩,谁要是有幸看到,肯定升官发财。说来也巧,杨姓小伙来到阳雀坡后的第三年,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,小伙到太极井挑水做葛面,就看到了那条泥鳅王,小伙七分惊奇三分害怕。十年后,小伙做了民国时芙蓉乡乡长。

这鱼塘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。塘里养的草鱼不是用来作商品的,是主人逢年过节的自用佳肴。鱼塘四周岩缝里的黄鳝比草鱼珍贵得多。科学认证,半斤一条黄鳝,相当于三斤一只土鸡的营养。吃鱼塘黄鳝,不说是千载难逢,至少一年难得碰上一次。钓黄鳝是一门技术活手艺,既要观天象,还要观物象,既要碰运气,更要凭手气。100多年前,在阳雀坡私塾任教的一位教书先生,人称“算术大王”,礼拜天在这鱼塘里钓黄鳝,在这洗衣岩板下钓到一条八斤重的大黄鳝,用的是铁钩子,把谷箩放到塘里,黄鳝从岩缝里跳进谷箩里,才算没有让黄鳝跑掉。后来打黄鳝牙祭,只有过了花甲的人才敢吃。吃过的人都说:身体热乎乎的,全身是劲。这鱼塘便成了黄鳝塘。龙潭的“黄鳝王”有两百多斤,两条汉子用皇桶抬到龙潭街上,无人敢卖,只好抬了回去放生。“黄鳝王”就在离阳雀坡不远的黄茅园。皇桶的故事太长,这里不作介绍。

收割了田里的稻子,养肥了家里的土猪,为了庆丰收,贺太平,盼兴旺,在农历腊月初八,阳雀坡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腊八节。吃腊八菜,跳腊八舞,喝腊八粥,唱腊八花灯戏,舞腊八龙灯,热闹非凡。据说腊八节是冯娥定的阳雀坡王氏家族节日,如今变成了龙潭人的盛大节日。

来到黎明桥,你一定会想起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诗情画意,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佳句: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,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”。我要向各位说一个天人感应故事。在冯娥的那个美梦里,不仅梦见观音,还梦见“命带富贵”。200多年前的黎明桥在200多年后的2015年,迎来了一个叫“黎明”的贵人,是他相中了阳雀坡,是他引来了无数的贵人、高人、客人、好人。他就是雪峰山旅游公司实控人陈黎明先生。就是他,与雪峰山旅游公司的同仁们,在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政策感召下,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把阳雀坡建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,建成了国家级旅游景区。这是天人感应,这是人间万象,这更是新时代的新气象。

雪峰山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罡先生充满自信的说:雪峰儿女一定会把雪峰山旅游打造成一张中国名片,并走向世界,阳雀坡就是这张名片上的一个闪亮标志。

(龙潭文化名人韩赛君挖掘过阳雀坡的故事,龙潭才女唐竹英撰写过阳雀坡的故事,溆浦文化名人范庆凡整理过阳雀坡的故事,著名学者和作家陈献春、宋智富、梁永泉、周生明、夏喜衡、孙昕、邓宏顺、何国喜、张昌竹、易延凤、张家和、柴棚、禹经安、凌翼等深究过阳雀坡的故事,孙克、江河再挖掘、再补充、再推敲、再归纳,阳雀坡的故事更真切、更靠谱、更完整、更丰富、更动人。作者孙克,文化学者,现为雪峰文化研究会民俗分会会长,文化龙潭研究会荣誉会长,龙潭镇政府文化顾问,阳雀坡景区管理处经理。作者江河,本名姜庆华,教授,作家,《湖南经济》月刊原总编辑。文化龙潭研究会会长,雪峰文化研究会民俗分会荣誉会长,龙潭镇政府文化顾问,《雪峰龙潭》总编辑,龙潭花灯戏剧团荣誉团长兼编剧。)

编辑:夏喜衡


声明: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。本文信息搜集、整理自互联网,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,非常感谢!

您可能感兴趣的...
  • 皮蛋真的好吃吗(皮蛋好吃么)
  • 2024-06-16分享热度:31...
  • 闻起来有股怪味儿,口感软糯粘乎乎,又有点奇怪,这就是暗黑之下的美食——皮蛋。皮蛋曾被 CNN 评为「外...
热门资讯...